七月底的丽水堰头村,青山环抱,绿水潺潺。近日,水利工程学院“红流寻迹”暑期实践团走进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,在行走中感受着这座享有“五个千年”美誉的村落从闲置到利用、从厚积到薄发、从传统到未来的发展脉络,在探寻中感悟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融。
一、访谈交流:感受基层治理的红色力量
实践团首先来到堰头村党群服务中心。在这里,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张阿姨早已等候在那里。她指着墙上的照片,详细为我们讲述着堰头村“五个千年”的由来以及村党组织如何带领村民进行环境整治、古建筑维修、特色产业发展、开展便民服务等情况。正是村两委坚信“村庄要发展,环境必须好”的理念,才有堰头村如今的美好生态环境。交流中,张阿姨向大家介绍了民间英雄穆龙以身堵坝漏的传奇故事,大家纷纷感叹:“一位青年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,让石坝建在自己血肉之躯上,实属不易。”在红色户外课堂,实践团共同学习红色律师黄景之的故事,他身上所体现的“浙西南革命精神”不仅深深影响着堰头村的村民及后代,也令现代的青年们深受感触。
二、专业学习:触摸千年水利的智慧结晶
随后,实践团跟着讲解员一路走向通济堰,听着他讲述着这座世界水利史上第一座拱形堰坝的创建历程。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,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,而古石函则是通济堰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担着分流、排沙的功能。站在堰坝上,看着清澈的河水顺着渠道流淌,大家无不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。大家纷纷感叹道:“这项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奇迹,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值得水利学子不断学习与传承。”
三、走访体验:品味岁月沉淀的人文风情
最后,实践团沿着堰头村蜿蜒的古道缓慢前行,青石板路上,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村民的方言交谈交织在一起,千年老街焕发出温暖的活力。在一家挂着“古堰画乡酒坊”招牌的院落前,实践团停下了脚步。进门,几名游客正和酒坊负责人交谈,“这可不是简单的酒坊,是咱们堰头村的‘金盆露共富工坊’。”酒坊负责人介绍到,在莲都区邮政管理局党委与莲都区区委两新工委等5家党组织的联建帮扶下,工坊通过“堰头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合作模式,充分利用古居民建筑的特点,带动本地村民就业,提升本地农产品电商化水平,助力了村民增收。
从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故事到通济堰的千年智慧,从共富工坊的烟火气到古村落的新活力,实践团的成员们深深体会到:堰头村的“守正”,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、对水利智慧的敬畏、对文化根脉的守护;而它的“创新”,则是用基层治理的新方法激活古村活力,用产业融合的新思路带动村民致富。
此次“红流寻迹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让队员们在实地走访中明白:中华文化的根脉,既藏在通济堰的石缝里、古民居的梁柱中,也融在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里、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中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唯有读懂历史中的智慧与精神,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传承文化根脉,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。


